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张培武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商业的学术化转型——由华尔拍卖看张培武的国画作品

2011-08-09 14:48:59 来源:艺术市场作者:刘亚东
A-A+

  在这个被称作调整期的“战场”,即使是最耀眼的艺术名家,也不敢包打天下。同样是一场波澜不惊的拍卖,来自安徽的画家张培武却做了一个掀起涟漪的漂亮转身:在10月27日结束的北京华尔拍卖会上,客居黄山的重庆籍画家张培武的一幅国画《梦江南》从2万元开拍,最终以高于起拍价近3倍的价格被买家竞得。

  “近50年来,以标准普尔500指数为例的股票年回报率是10.9%,艺术品指数的年回报率为10.5%。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艺术品远超过股票。一些在艺术上有思想和有学术性的艺术家的作品就像蓝筹股,不可限量。”多年在艺术品的投资行业上颇有建树的人士这样说。

  “战场大了,竞争角度深了,虽然现在艺术品市场还略显平静,但明显可以嗅到些什么,那就是藏家开始关注艺术品背后深层次的东西。这也是艺术市场给我们的提醒。”

  说到张培武,从他四十多年的从艺履历可以看出画家的成长轨迹。1949年,张培武出生于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孩提时就对艺术情有独钟,自己制造乐器,自己做毛笔画画。13岁那年,当看见身为漆匠的七叔在木板上画漆画时,立刻对绘画艺术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想不到世界上还有这么神奇、这么好玩的事情,于是缠着七叔学画漆画。16岁那年,遇上招工,他当上了铁路工人。后来,他又被调到了铁四局六处文艺宣传队当演员,但他迷恋的依然是绘画,整天跟在画舞台背景的美工后面央求着要学油画。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培武慢慢地又迷上了国画,逐渐专攻山水,间涉花鸟、人物,画路渐宽。绘事之余,他常沉浸于徽州三雕和瓷器的把玩,且颇有心得。连他的学生都曾笑言他是个杂家。但是,熟悉他的人都说,他外感其杂却杂而不乱,这正是他广泛兼学并收,旁门取法的法道。

  从传承中寻找文脉

  中国画是靠笔墨来反映在大千世界、宇宙自然的,又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每一个学画者都有一个研习古人绘画风格,摹仿古人绘画技巧的临摹阶段,但“师事古人则可,为古人奴隶则断乎不可”。张培武认为,学习古人画法不可不熟,熟不可不化,学习的越多,选择的就应越多,从学习中摸索,从摸索中积累,方可有自家之面目。

  早年的张培武长期在野外工作,他从大山大河吸取灵感,走遍祖国名山大川,长期的综合性感受使他受益匪浅。其间,他更为自觉地从铁路上火热的劳动中吸取生活来源,如工业的框架、建筑的板块、方圆、三角等各种体积形状或其它形态体积结构,综合为千姿百态的艺术语汇。

  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和积累,张培武的山水画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山水画主要特色为:俊、满、秀、净、紧,作品多为长构图。他沿袭中国画的传统构图,追求气势上的纵横通达,使画面视野由上至下豁然开朗,一气呵成。同时,画面又不失“俊”,作品清朗俊逸,笔墨干湿有法,点子皴层层叠叠,方头皴耐人寻味,凸现徽人特有的细腻情感。“满”则是表现在他的画面上,通眼望去,满幅少有空白,追求画面和谐与整体平衡,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秀”是针对他对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上,用线苍劲,色彩和笔墨相融相生,互为一体,洒脱自然。“净”则更多地展现出他的心境,画面布局合理,笔法利落,用笔多用干笔,沉稳有力,润笔跳跃其间,但不拖泥带水,落款及印章多藏于隐蔽处,这也吐露出画家为人处事的平和与求实的心态。“紧”是从画家作品的严谨角度来看的,画面开合有度,细腻处丝丝入扣,磅礴处浑厚凝重,皴擦中可见色彩,渲染中又有笔墨,近景质感令人寻味,中远景气势雄浑。这是张培武山水画技法上的几个主要特点。

  张培武在绘画上特别尊崇黄宾虹,他把黄宾虹作为一个具有古典精神的创新型画家来看。他认为黄宾虹对点线的运用非常成功,从古典美学意义上说,他对点线的运用是登峰造极的。但是,张培武常常提醒自己,当代画家,对水墨、对点线的理解要有发展眼光,要用新理念、新观点、新办法、新解释,才能超越古人,才能实现对传统的突破,这既是继承又是发展,而且是对传统的最好继承。继承传统关键是要发展,使传统与现代勾连,使其获得新生命。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化,只有真正理解才能深入发展。

  创新立足于根源

  由毛笔、水墨、色彩等媒材在纸(绢)上运动而产生的勾、皴、点、染等技法,是构成传统山水画的基本造型元素,需经画家的序列组合才产生特定的、完整的形象和意味。张培武清醒地认识到,若是有意识地将它们从旧有的形式格局中剥离出来,以现代人的自然观和新山水的价值观,强化和规范它们的个体特征,再根据它们各自的语义特征和笔墨特征,赋以全新的序列,重新和谐地构成,必将创造出既源于古人,又异于古人;既有传统精练的“修辞”,又有现代“文采”意念的新面貌。

  张培武认为,创新是每一个中国画家都面对的问题,但很少有人以中国画发展的根源研究中国画的创新,更谈不上以哲学与史学的理念认识中国画的创新问题,这就造成了看不到中国画创新的关键之所在,因此,导致一些人忘记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反而以人的主观臆断、自以为是的心态去面对一个十分严肃的学术问题,甚至有的人为了追求“创新”的目的,往往倾向于在技术的环节中绞尽脑汁,其结果,要么只是画面效果的改良,要么是人为的“雕刻”,甚至直接把西方的塑造的手法拿来,套入艺术创作中。这种既没有理论根据,又没有正确的艺术思维去主导创新,这样就很难达到创新的成功。所谓创新应体现出两个方面:其一是创新手段;其二是以令人信服的艺术见解表现其艺术内涵的创新方法。艺术家首先应该要有自己比较完整的艺术体系,并不断使其更加完善,这是中国画建立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的技法表现的最基本条件,离开了这个前提,以主观臆想而产生的技法与风格都难以长久,并逐渐被淘汰。只有在符合中国画发展的艺术体系与艺术思维的指导下,才能够产生出全新的中国画表现形式与表现技法。

  然而,这一切直接触及到的就是如何对待“笔墨”的问题,有人认为过分强调“笔墨”,会妨碍中国画的发展;也有人认为强调“笔墨”,会制约中国画的转型等等。张培武则这样理解,中国绘画的演化不仅受到中国母体文化特性的引导,同时,亦以绘画的文脉作为演化的内驱之源。由魏晋的“以形写神”(顾恺之:《论画》)到唐宋以来的“离形得似”(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这一艺术发展创造性论断的跃进,在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这种在长期实践中得来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也一直是中国画艺术创造的内源。而笔墨的创造与发展更加强调了语言体系的逐步完善,笔墨精神和形式应用是中国画家在创作实践中始终追求的核心。

  商业的学术化转型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研究与艺术市场间的互动已经变得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的领域。现阶段的学术研究为艺术市场不断生成着新的艺术资源与价值评价系统,同时也为收藏家新的趣味与收藏方向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引导和学术支持。在不断地互动过程中,商业的学术化转型,以及学术价值与市场价值逐渐合一的趋势,构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景象。北京华尔秋季拍卖已初步证实了这种观点。

  尽管张培武作品在书画市场上已开始展露头脚,但张培武的作品价值依然不会停步不前,将继续产生新的突破和机会,使他的作品的价值不断增长。从张培武于2001年在台北市举办个人画展中可以了解到,他带去的70幅作品基本全部销售,当时价格都在每平尺3000元以上,受到台湾收藏界的认可;另一套四屏条幅《黄山雪溪》,于2002年在海外拍出了22000元,2003年秋以63000元的价格成交,仅仅不到半年,在2004年拍卖会上,成交价又升到11万。

  基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品市场经验,大量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艺术家创造出艺术作品是艺术品市场的主力军。目前在国内,这一类的艺术家总数超过100万人,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的前端。这一类的艺术品价位通常比较合理,非常适合收藏投资的需要。而且随着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一旦成为名家后,升值空间也不可估量。当前,随着各种文化艺术的投资机构、中介机构的涌现,艺术策划人、投资人、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销售商、文化公司经理等的出现和逐渐完善,一些粗制滥造、质量低下的“行活”和投机商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大家关注的是在艺术上有思想,有自己独立特点的艺术家群体。大多数藏家也已经开始复归理性,他们处在艺术品市场和艺术家之间,逐渐对艺术品有了深入地认识,对艺术家评判有了依据,能用更为有效、合理的方式进行收藏。而且,随着媒介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加强与传播方式的变革,也为普通大众参与艺术产品的市场提供了可能。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张培武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